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当下,银发经济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然而,在这一背景下,针对老年人的消费以及投资陷阱却防不胜防。
近日,四川绵阳“正沃大荒岁月”门店将电商平台仅售200元一箱的牛奶,以6000元一箱的高价推荐给中老年人的事件引发关注。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问政四川网络平台回应表示,该局执法人员在门店现场对部分讲座内容进行了录音取证,初步认定该公司涉嫌虚假宣传。根据现场检查情况,绵阳市游仙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决定对其立案调查。
不法分子盯上老年人的“钱袋子”,此案绝非个例。从价格虚高的牛奶,到让癌症老人倾囊的保健品,再到承诺高收益的“保本理财”……这些投资消费陷阱已严重侵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
为何老年人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猎物”?从老年人自身特点来看,他们大多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消费市场时,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同时,部分老年人信息相对闭塞,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消费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的虚假宣传所迷惑。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银发经济的政策,银发经济也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如何在发展银发经济的同时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以金融领域的消费来看,市场参与各方都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金融机构应筑牢“防护网”,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安全。当下,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冒充金融专家或投资顾问,通过线上讲座、网络直播等形式,向老年人推荐所谓的“优质投资项目”事件时有发生。金融消费安全也是守护老年人“钱袋子”的重要方面。3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优化老年群体金融服务”以及“维护老年群体金融权益”。提升老年群体金融服务质量与安全应当“疏堵结合”,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加大适老化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开发更多收益稳定、风险可控的理财产品,让老年人的资产实现稳健增值;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应强化金融安全保障,加强对老年客户的风险提示,通过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老年人识别金融诈骗的能力。同时,建立严格的客户信息保护制度,防止老年人信息泄露,从源头上减少诈骗风险。
管理部门要织密“监管网”,营造健康市场环境。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对涉老金融诈骗、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惩处标准,加大违法成本。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产品销售市场等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欺诈老年人的行为。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畅通老年人维权渠道,让老年人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反映问题。加强对金融机构、企业的监管,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市场秩序稳定。
老年人需擦亮“慧眼”,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老年人应积极主动学习金融知识,参加社区、金融机构组织的各类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了解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在面对各种投资诱惑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盲目跟风。同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进行消费和投资,避免因冲动消费或盲目投资而造成财产损失。
发展银发经济与守护老年人“钱袋子”并行不悖。守护老年人的“钱袋子”,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各方需凝聚合力共同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只有金融机构用心、政府部门尽心、老年人上心,才能让银发经济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