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至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3.9亿。团队研究表明,到2030年,需要照护的老年人口较2020年预计净增1402万。传统家庭照护模式面临失效风险,必须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
针对“医疗—养老资源割裂”的核心矛盾,姚尧团队科学分析了医养结合政策效果,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关键政策证据。我国政府推出的医养结合政策正逐步构建新型解决方案,整合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面向基层老年群体构筑高质量、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与照护网络。其核心目标涵盖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医疗资源可及性优化以及社会化长期照护能力提升,冲破了传统医疗与养老服务的制度壁垒,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整合型照护服务路径。
研究表明,中国医养结合政策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老年人整合照护框架”战略呼应,共同聚焦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的健康管理理念。这些创新实践通过重构医疗卫生和社会照护服务供给模式改善老年群体的健康结局与生命质量。尽管整合式照护已成为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流范式,但我国在该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仍显欠缺。对此,《柳叶刀·老龄健康》杂志配发的专家述评提出,姚尧团队的研究填补了知识鸿沟,为中国优化医养结合政策和整合型照护服务体系提供了明确方向。
研究发现,我国医养结合的广泛实施存在地区差异和不足,公立医疗机构参与激励机制尚需完善。然而,研究亦表明,医养结合与降低老年人功能依赖、缩小照料缺口存在显著关联,突显其在健康中国战略框架下的重要政策杠杆价值。
姚尧强调,医养结合政策不应局限于末端照护,而应系统贯通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尤其是疾病早期的干预和管理具有较好的效果和成本—效益。在应对失能问题上,战略重心应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干预体系。这一范式的转型具有双重战略价值,既为尚未建成长期照护体系的国家提供政策破局路径,也为现有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曹丰教授指出,我国专家明确了医养结合政策与失能率降低的因果关联,为进一步完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和整合基层医养结合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永晨教授评价指出,我国医养结合政策的阶段性成效,不仅化解了核心争议,更从需求和服务匹配维度为完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提供了科学基准,最终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应对老龄化挑战出具了实证范本。但需要强调的是,从“有政策”到“真普惠”,仍需破除部门壁垒、激活社会资本、培育专业力量。